一辆粤R法院警车停在150公里外的广州山姆超市,女司机穿着便装,手提购物袋。被网友拍下上传,引发热议。面对舆论公车私用的质疑,涉事法院回应“在工作中”。没有细节,甚至连一个像样的解释都懒得编。
公众的疑虑无外乎,既是公务,为何不说具体内容?如果涉密,最起码解释一下为何要便装进入超市?按常理,这是道送分题:以上两点只要说清其中一点,就能打消公众的疑虑。公众希望得到的是可验证的事实,而不是没有根据的猜测。
可现实是,遇到质疑,部分公权力部门总爱用 “正在调查” 这种套话来应付。不过话说回来,突发情况确实需要时间核实,既要对当事人负责,更要给公众明确交代,这种审慎态度本值得肯定。但如今这类回应,渐渐变成应付监督的标配,越用越消耗大家的信任。2025年永嘉县一辆遮挡号牌的公务车现身景区,官方最初回应“正在核实”,含糊其词更加剧了公众对公务真实性的疑虑;即便后续通报司机“出勤中违法”并予以停职处罚,但最开始用这种 “标准答案” 把人糊弄过去的做法,让人陷入“问了白问、答了不信”的困境,“信任赤字”持续扩大。
仔细品品这类回应背后,透出的是一种权力任性的惯性:解释权在我这儿,你没必要知道太多。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明确规定,公车使用需公开透明。公车姓“公”不姓“官”,它跑的每一公里、花的每一分钱,都来自公共财政。因此,公众完全有权问个明白。如果真是“工作中”,大大方方把流程公开了就行;要确实私用了,老老实实认错、接受追责也不丢人。可一句含糊的“在工作中”,无法让大家信服,反而会引起更多猜测甚至谣言。这伤的可不光是个别单位的形象,更是社会信任的根基。
有人说,这点小事何必上纲上线?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。信任的崩塌,就是从这些鸡毛蒜皮开始的。一句“在工作中”,看似把质疑堵回去了,实则把人心推远了。这给人的感觉就是“别问,问就是工作”,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敷衍。一两次也就算了,次数多了,谁还愿意热脸贴冷屁股?等到公众真变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,那才真是最大的损失。
当然,基层工作不容易。突发任务、临时调度等,确实可能有没法立即公开的情况。但正因为这样,才更需要建立规范的信息反馈机制,比如,事后报备公示,内部流程做好记录,适时发布情况通报等。制度的设计,不能只图管理方便,也要考虑公众的接受程度。
公信力,不怕别人问“你去哪儿了”,面对这样的提问,可以坦然地说清楚。让人担心的不是警车去了山姆,是我们慢慢习惯了那些没凭没据的说法,而忘了对公权的监督。监督不是没事找事,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。监督可以提醒权力保持清醒,让制度及时调整方向。
比起一辆车去了哪,我们更关心的是:当老百姓开口询问的时候,有人愿意认认真真地回答。(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高家千)
网友看法
1、网友灿烂枫叶Y4o:我想好了一个理由:是在工作,到超市买东西去看病中的老领导!
2、网友丁迅:每次都是办案工作中,一个女人手提购物袋,去超市做卧底了吗?
3、网友不知可否:如果出差办案,饿了渴了去买个方便面、面包、矿泉水也是可以的。如果利用出差省城之暇去扫货,那也不是绝对不行,但您也别这么明目张胆开警车去吧?
4、网友苏东坡: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公私分明,不要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,民心是天,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非常重要,你占一点点便宜,损害的是无数兢兢业业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整体形象,这种过街老鼠,冒头就得打!
5、网友公子韩少:哎!他们每天上班的地方都是121,吃喝拉撒都是人民在承担,但是也要给他们一个考虑时间,怎么才会蒙混过关。
6、网友火几财经:出差途中,买吃的和卫生巾
7、网友音律跑酷:法院不用买东西吗
8、网友睿智白山2o1:有些公车出现在这些场所还是正常的,但是这个法院的车出现在这里,并且是便装,一个人,那就肯定不正常了。
9、网友陆哥76655015:[抠鼻][抠鼻][抠鼻]千里之堤溃于蚁穴!
10、网友特朗普:法院应当给予回复
11、网友穿越情欲的地方有艺术:镜子脏的时候,我都不认为是自己的脸脏,那为什么当别人说糟糕话的时候,你要认为糟糕的是自己呢
12、网友天使牧师:别讨论了,不会有结果的[奸笑][奸笑][奸笑]
13、网友风雨过路人229178616:不信查查看,决不至公车私用那么简单,单位出面保就是领导出面保,你懂的
14、网友言川飞:'现在的法院在法外的存在[赞][赞][赞][赞][赞]
15、网友人儿了:“你想怎么样,你能怎么样”
16、网友七夜梦维:不要议论,要不然10万罚款~
17、网友西北一云:小心被寻衅滋事了
18、网友青峰:这种事儿,不用他们回应都知道咋回事,不就是出去干了点公事,完了之后顺便去超市购物了[呲牙]就这么简单!百分之百公车私用啊!我从没见过一个法官在超市购物是公差[捂脸]你以为你是公安特情人员啊!
19、网友Siumeng:你不相信是你的事,反正我就相信了。
20、网友趁年轻折腾吧0427:平民百姓能力有限[泣不成声][泣不成声][泣不成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