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气象台9月22日发布台风黄色预警:一个名叫“桦加沙”的超强台风,正带着17级以上的骇人风力,气势汹汹地向我们靠近!
等一下!
“17级以上”是什么意思?我印象里最大的风不是12级吗?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还考过这道题,12级可是中国风力等级里的最高等级?我的记忆错乱了吗?
查了资料才知道,我的记忆没错。12级确实曾经是最高的风力等级,但计划赶不上变化,随着超过12级的强风屡屡出现,中国气象局在2001年下发了全新文件,在描述热带气旋,也就是台风强度时,风力等级从原来的0-12级扩展为0-17级。
这次新闻中出现了“17级以上”的措辞,则意味着17级风这个标准再一次的不够用了。
看懂台风的几个参数
新闻里的另一个大词叫做“超强台风”,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,这也是一个用来评估台风强度的专有名词。一个热带气旋的中心风力在12-13级之间的时候,就叫做台风;如果中心附近风力能达到14-15级,就有资格叫做强台风了。一旦中心附近风力超过16级,也就是风速超过51米/秒,那就有资格被称之为超强台风了。
17级以上的超强台风,风速超过62米/秒。如果换算成时速,就是223千米/小时,比高铁的平均运行速度还要快不少。
更重要的是,风的破坏力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。这意味着,17级台风的风压,几乎是12级台风的 2.5倍!这种力量足以轻松掀翻火车,摧毁不够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。所以,17级以上的台风,绝对算得上是气象灾难,万万不可掉以轻心。
你可能想问,就凭刮风就能摧毁坚固的混凝土?我咋不信呢?
你不信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风的破坏力与我们的直觉很不一样。计算一下就知道,17级以上的狂风,可以在每平方米面积上施加至少245公斤的压力。而且,强风还会产生风振效应,当风的频率与建筑物接近时,还会引发共振,导致混凝土摇晃震动,就更容易疲劳开裂。
另外,当风吹过屋顶或者外墙的时候,会产生强大的负压。我们常常看到台风掀开屋顶,推倒矮墙,就是这个原因。
在天气预报报道台风的时候,有一个很重要,但是普通人总是看不懂的参数,叫做中心最低气压。比如说,即将袭击我国沿海的超强台风“桦加沙”,它的中心最低气压就可能低于910百帕。
我们周围的正常大气,压力大约是1010百帕。正常大气与台风眼之间的气压差距越大,风暴的吸力也就越猛。
见过马桶里头那个水漩涡吧,水漩涡中心与外围的压差决定了抽水马桶的实力。910百帕,这是一个极低的气压值,意味着这个巨型马桶的吸力已经达到了顶級,这才能驱动起17级以上的狂风。
台风预告的时候,还有一个重要参数,叫做风圈半径。
预报里说,“七级风圈半径340—480公里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以台风中心为圆心,半径三四百公里的广阔区域内,风力都已经达到了7级。台风就像一个巨型章鱼,它的头部(台风眼)还在几百公里外,但它的触手已经伸到了你的窗前。
把这几个信息拼在一起,你就可以对风王桦加沙有一个清晰的画像了:它是一个段位极高的超强台风,级别已经达到最高级,它有着超强的吸力,和巨大的体型,七级风圈半径超过了400公里。
台风会去哪里?
台风去哪儿,这是老百姓听到台风预警后最关心的问题。预报说,桦加沙将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。它为什么不朝南或者朝北走?
因为在它身后,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在推着它走,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副热带高气压。用一个不太抽象的语言形容,副热带高气压就是覆盖整个西太平洋的巨大暖空气团。它总是以顺时针的方向缓缓旋转。在副热带高气压面前,超强台风也不过就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小陀螺,一旦生成,就会被副热带高气压推着从东往西走。
所以,副热带高气压就是台风运动的动力。气象学家预测台风路径,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预测副热带高气压的形态和强弱变化。如果副热带高气压东退或减弱,台风就可能找到空隙向北拐,如果北边有其他天气系统影响,台风的路径也会偏北。这就是为什么路径预报永远是台风预报中最不确定因素的原因。
为什么暴雨在台湾,狂风在福建?
台风明明冲着广东去,为什么降水预报集中在台湾岛上,而大风又覆盖了福建和浙江沿海,这是网上最常被网友问起的怪问题。
这就涉及台风的两个核心特性:非对称性和广域性。
先说降水。台风并不是一个均匀洒水的花洒。它在前进过程中,会像一个推土机,把前方温暖潮湿的空气不断铲起、抬升。当台风靠近台湾时,它东侧和北侧的巨量水汽,正好撞上了台湾岛中央山脉。高耸的山脉就像一堵墙,强行把这些湿热空气抬升到更高、更冷的高空,水汽迅速凝结,形成倾盆暴雨。这就是地形抬升效应。所以,即便台风中心还没到,它的先头部队携带的水汽,已经在迎风坡造成了惊人的降水。
再说大风。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风圈半径概念。桦加沙的七级风圈半径超过400公里,这意味着即使它的中心远在巴士海峡,其庞大的外围环流也足以覆盖整个台湾海峡,并影响到福建和浙江的沿海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台风还没登陆,几百公里外就已经要启动防灾预警,要求船只回港避风。
天气预报上的小漩涡只是一个图示,它标注了台风眼的位置,而风圈才是它的攻击范围。
为什么台风总是说来不来?
当台风黄色预警发布,城市被台风风圈覆盖,一些地方就会开始考虑启动“停课、停工、停产、停运、停业”的措施,这就叫做“五停”。很多网友吐槽说,我们这里每次都预警,每次都啥事儿没有,是不是反应过度?
恰恰相反,这正是基于科学风险评估的理性决策。黄色预警意味着台风可能在24小时内带来8级以上大风。8级风已经足以对交通、电力和户外作业构成显著威胁。提前启动“五停”,是为了给整个社会留出充足的“缓冲时间”,让人们可以安全回家,让企业可以加固设施,让交通可以有序停止。这是一种“宁可十防九空,不可失防万一”的科学防灾思维。它对抗的不是当下的风雨,而是未来24小时内急剧增加的、可预见的风险。
我们直觉认为:危险只在台风中心。科学告诉我们,风圈半径内都有风险。
我们直觉认为:台风冲着谁去,谁的雨就最大。科学告诉我们,迎风坡才是降水中心。
我们直觉认为:没风没雨就不用急着防御。科学告诉我们,预警系统是基于风险概率的提前部署,是为了跑在灾害前面。
而当我们谈论近年来超强台风似乎越来越多时,气候变化这个更大的背景也浮出水面。虽然我们不能将任何一个单一的台风直接归因于全球变暖,但科学界的主流共识是,一个更暖的地球,尤其是更暖的海洋,就像一个烧得更旺的炉灶,会为台风的生成和增强提供更充足的燃料。这可能会让未来出现桦加沙这类超级台风的概率变得更高。
网友看法
1、网友爱吃小笼包:桦加沙说:等下吃顿饭,就去菲律宾逛逛
2、网友英明果断水滴5l4:再过几年退休后,我准备到内地云贵川找个地方居住。[大金牙]
3、网友舒:妈呀妈呀 海南去年9月初17级台风“摩羯”的破坏后遗症还没有恢复[大哭][大哭][大哭][大哭][大哭]啊啊啊啊!又来一个17台风“哗加沙”
4、网友华仔123012732:在广工地,活动板房不堪一击,大风吹散可能性大
5、网友DOS2000:终于明白17级风是啥意思了
6、网友或者过后:走着走着又没了
7、网友七芒星的七0o9n:每年的暴风雨都是这么骇人听闻[笑哭]
8、网友用户9881233490191:加沙破坏力,看看加沙城现在成什么样子就明白
9、网友物变:一个漩涡回到海南
10、网友DOS2000:唉,暴雨,冰雹,高温,强台风……感觉人类快扛不住了